▣作者:和卿
效率!!!
这是一盘优化国内经济效率的大棋。
1
有两个村,A村和B村。
A村开放,B村封闭。
资本和劳动疯狂向A村流入,A村进一步向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B村则陷入产业保护和地域隔离的境地。
其结果就是,同在地球住,享受的服务和收入严重不均等,同时还严重影响做大做强经济这块大蛋糕。
反映在现实,不均等体现在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
影响做大做强经济大蛋糕则表现在,A、B村都很难通过进一步规模化生产提高利润,减缓内循环的速度。
比如,A、B村都做牛仔裤。
由于B村的产业保护,A、B村的企业都面临需求有限,无法进一步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
而对于老百姓则享受不到规模化带来的低价格产品。
显然这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变相的逆全球化。
具体是这样的:
对于A村,企业的产品收入上限取决于A村的整体需求,对于B村也一样。
A村由于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先进,同样的牛仔裤假设A村的成本50块,B村60块,收益率都要求50%。
即A村卖75,B村卖90。
B村要想参与竞争市场,要么降低自己的收益率,将价格变为75,要么革新牛仔裤风格产生差异,再或者挖掘新需求参与其他商品的生产。
否则,门户一旦打开,A村成本优势会进一步扩大倒逼B村降价,直至到达一个平衡。
根据历史发展经验,初期会形成以下三种局面:
1)A村份额扩大,B村缩小;
2)A、B份额基本不变,而B村收益率降低一些;
3)B村税收支持弥补B村损失的收益。
一旦完全自由化竞争,就会出现A村关停去B村开公司,将技术管理带到B村,实现更大的收益率。
损失的一方有A村的低端制造工人与B村造牛仔裤的老板。
获益的一方是A、B村的消费者,A村的投资者。
从结果来看,社会的整体效率提高了,却也产生了部分“不公平”。
2
有网友说,全国统一大市场会导致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产业更加集中化、甚至垄断等问题,我认为有点儿危言耸听。
他把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误认为一点儿成本和技术优势都没有。
更加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
1)规模化并不能无限降成本,它总是先低后高,呈U型曲线;
2)欠发达地区前期可以降低自己的收益率来参与市场,后期则可以通过更新技术甚至差异化弥补。
比如,矿泉水知名牌子就那几个,但仍有一些不知名的矿泉水依然活跃在B村的某个角落而没有消失。
还有好多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比如牛仔裤、充电线等等都并不知名,却依然活着。
靠的就是低收益率高周转率。
一个公司,他无法仅仅凭借成本优势制作出同质化产品而抢占整个市场。
成本仅仅是重要的一方面,完全竞争略带差异化的商品才是当前最真实的市场。
另外,欠发达地区只要存在优势,即便没有绝对优势,依然可以通过其他优势(比较优势)来弥补并参与市场,比如,B村偏低的劳动力成本。
虽然整体成本上打不过A村,却可以通过降低收益率来生存。只要还有利润,B村的老板就仍然还有生存的空间。
当然,B村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来与A村竞争,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倒逼企业要做的事儿。
比如,依山傍水就可以发展A村没有的旅游业;再比如借鉴A村的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畜牧业等等。
放眼中国,我们有许多这样的A村B村,我们不需要因为安全等问题而发展一些自身并没有太多优势的产业。
以前,A村与B村会因为外资建厂而争得死去活来,税收优惠各种给。
现在不行了,是时候平息窝里斗了。
针对欠发达地区可能在自由化竞争中“失败”的情况,意见也给出了“根据流通和利润数据加大转移支付”的方案——满足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
一句话总结就是,自由竞争搞起来,效率高起来。
全国统一化市场就是要打破地理上、市场上(其实是制度上)的“断头路”,让内部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为整体的经济增长带来贡献。
3
实现这一切的方式就是产业数字化。
比如,生产多少、向哪个市场配送多少、依据生产销售情况下哪个阶段生产应该革新什么又该生产多少等等问题。
由国家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各地区建立统一生产销售平台等信息全面公开的方式来优化指导生产销售。
有网友说,这看起来更像是国内完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体。
我认为,到底是哪一种,要看数字经济平台是用来“指导”企业生产还是企业利用平台来自主优化生产。
理论上看,更应该是后者。
因为从整个文件中,我读到更多的是消灭影响经济流通的一切隔阂。
一切都是优化经济效率,未来会是这样一幅图景:
1,整个市场的效率明显提高,生产过剩的情况减少;
2,自由竞争倒逼各地区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各地区的产业层次感会很强,特别是省与省之间。
当然,也希望追求效率的时候,别忘了A村还有一群低端制造工人等待着公平。